圖片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在西藏,有一種與臺球類似的游戲項目——吉韌,人們習慣稱之為“藏式臺球”。
動圖截取自中新網
由來已久
吉韌原是印度語,這種游戲屬舶來品,據(jù)說是過去住在拉薩的克什米爾人帶入西藏的,約上世紀40年代初流行于拉薩。吉韌傳入西藏伊始,在達官貴人和商人家庭流行,上層人士聚會中常進行比賽,地方政府一年一度官員夏宴時,也邀請回族吉韌能手與貴族官員比賽。后來,吉韌逐漸在一般貧民家庭和甜茶館中流行,經多年的演變而成為一種藏族游戲。
“藏族人的斯諾克”
圖片來源:西藏日報
吉韌也叫克朗球,可以說是不用球桿的臺球,它是用手指直接彈擊球子,其規(guī)則與斯諾克相仿,因此也被稱為“藏族人的斯諾克”。
怎么玩?
吉韌與臺球最大的不同在于擊球不用球桿,而是用手指(一般用食指)彈擊母球,使其借力擊打黑、白棋或紅棋,并彈入桌上四角任何一個洞口。
吉韌對陣方式有2人單打或2人一組雙打,比賽采取三局兩勝制。開局時吉韌臺面上的棋子布局十分講究,先以白子圍繞紅子擺成“人”字形,再把黑子每三個成一組并成“品”字形插入白子的“人”形空隙中,最后把剩余的三個白子分別點綴在黑子“品”字的最外面。開賽后誰先將除母球外所有白子或黑子加上紅子用母球彈入四角洞中便勝一局。
吉韌比賽中,一般任意一方將母球握在手中或握空拳讓對方猜手中是否有棋子,猜中者便可優(yōu)先開始,按規(guī)矩首先彈擊白子。
玩吉韌時雙方要將母球放在各自面前距臺面內邊十厘米處的兩條平行線內,不可越線彈擊。平行線上方的棋子一般用食指彈擊,反之用拇指彈擊。一方若未將自己的棋子彈入洞中而直接將母球擊入洞中,則要取出一枚自己已彈入洞中的棋子擺在臺面中間。當任意一方只剩紅棋和一枚自己的棋子時,必須先將紅棋彈入洞中緊跟著推入自己的棋子才算勝一局,若最后一枚棋子未入洞則要取出紅棋和自己的一枚棋子擺在中間,由對方接著比賽。如一方不慎將自己最后一枚棋子碰入洞中只剩紅棋時則負于對方。在彈擊棋子時手指用力過大則會擊飛棋子,用力過小又彈不著棋子,掌握手指用力分寸非常重要,此項娛樂活動有利于手指的運動,能提高手指的靈活性,而且趣味無窮。
所用器具
臺面四角各有一直徑為3.3厘米的小洞,洞底掛有小兜裝載被打進的棋子。
開局時吉韌臺面上的棋子布局十分講究。(圖片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吉韌由臺面和棋子組成,其臺面形似臺球桌面,但比臺球桌面小,且呈正方形,無桌腿,玩時置于桌上。吉韌臺面長寬均為0.85米,中間為平板,四方邊框高1厘米。邊框一般用堅硬的樺本制作,使其不易變形。臺面四角各有一直徑為3.3厘米的小洞,洞底掛有小兜裝載被打進的棋子,棋子為扁圓形共計20枚,大小如同大衣紐扣,直徑為2.5厘米,厚度為0.5厘米。棋子中黑、白(實為不著色的自然木材色)各9枚,紅棋一枚,均一面平滑、一面刻有圓形花紋。一枚雙面平滑的母球用于彈擊棋子,母球直徑為3厘米,厚度為0.6厘米,供雙方擊球時所用。所有棋子均用樺木制成。
吉韌的臺面因其質地、光滑度不同分為許多檔次,通常使用糌粑面粉作為臺面的潤滑粉。吉韌的臺面制作完全是靠手工,一般需要兩周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價格較貴。
圖片來源:新華網
被列為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項目
吉韌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競賽規(guī)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相關部門為普及和提高吉韌的水平,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吉韌競賽規(guī)則》,并將此項比賽列入全區(qū)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
擲骰子賭的是運氣,而吉韌則需以技術制勝。吉韌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西藏的城鎮(zhèn),玩臺球和吉韌的人都很多,他們總是各得其樂、互不干擾。(中國西藏網 綜合/劉夢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